Discuz! Board

标题: 中国自驾游发展趋势如何?请看社科院专家解读 [打印本页]

作者: 北京同志摄影    时间: 2016-6-20 07:38
标题: 中国自驾游发展趋势如何?请看社科院专家解读
中国自驾游发展趋势如何?社科院为您细细详解2016-04-23 马聪玲 论驾
  关注论驾、加入建设传播中国汽车文化的队伍中来!



编 者 按 自驾游作为新兴产业,在中国一直缺乏整体数据统计,由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与中国旅游车船协会每年发布的《中国自驾游发展报告》倍受业内外关注。日前,该报告作者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马聪玲博士在贵州黔西南州举行的“2016年中国汽车房车自驾产业论坛”详细介绍解读了中国自驾游发展动态及趋势,以下为主题发言摘要——

在过去的四到五年,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和中国旅游车船协会开始对中国自驾游整体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对数据进行整理、调研,开始做《中国自驾游发展报告》。到目前为止,第三份报告即将在今年5月推出,我们每年对全国自驾游发展的态势、亮点、趋势都会做一个判断,做一个分析,都在这个报告里面。
当初我们对报告的定位是:

  • 第一,它是一个渠道。依靠这个报告,借助车船协会作为行业协会的影响力,以及社科院作为国家级智库的政策影响力,来推动和引领国家自驾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 第二,它是一个平台。希望借助这个报告,来反映整个自驾游相关的行业,包括自驾游相关目的地的发展动态热点、创新模式等,都在这个平台上分享交流、整理推广。
  • 第三,它是一个社区。通过做这个报告过程中凝聚各方的力量,自驾游相关行业的发展,跟多个产业相关:有体育口的,有旅游口的,还有汽车行业的。所以,这个报告想做成一个大的社区、一个开放的社区,希望用它来凝聚人气,广交朋友。

    四五年前报告刚做的时候,从国家层面对自驾游相关产业没有明确的提法,甚至并不是很重视这个行业的发展。但是,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尤其今年春节以后,我发现这个气氛已经变得不同,微信朋友圈的自驾游天天都在刷屏,各种论坛、相关的协会以及各种各样的活动、创新的做法层出不穷。从国家层面,我们也得到了政策的鼓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旅游、自驾游的提法达到49个字,在这之前可能只提到旅游或者休闲,只是两个字,所以从政策层面,对自驾游相关产业的重视,今年终于把它树立为一个国家的战略和发展方向。自驾游面临一个很大的发展机遇,这也是我们这么多年经过努力,很欣喜看到这样一个政策的变化。

    有了四五年的积累以后,我发现我们的报告也开始有一定的影响力,业界广泛引用的22亿人次自驾游人数,包括一些对这个行业的判断,都是出自我们这个报告。

    今天就结合过去四五年我们做这个报告的一些数据、判断,包括我个人的看法,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 第一,自驾游用户需求是什么?现在讨论的是,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怎么适应需求的变化?我们选择了以自驾游这样一个较宽的口径,需求方这样一个视角来构建这个报告。我今天讲的主题就是,自驾游用户的服务发生了什么变化,可能我们直观的都感觉到它发生了变化,但是它具体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可能大家并不一定有很深入系统的思考,我们曾经在这方面做过一些尝试和努力。
  • 第二,目前产业的现状是怎么样?怎么为自驾游用户服务的?它的短板在哪里?怎么提升?
  • 第三,如何适应当前自驾游用户的需要?政府也好,目的地也好,各个相关产业也好,应该构建起一个什么样的管理体制?构建起什么样的产业体系和公共服务的体系,才能够完全满足这样的需要?

    第一个问题,自驾游是一个新兴的市场。从市场消费规模来看,2013年是17.3亿人次,到了2014年迅速增长为22亿人次,发展势头是比较快的。2015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次达到40亿,比2014年增长10%。最近很多的新老朋友都在问2015年最终的数字确定了没有?很遗憾地告诉大家,我们目前还在紧张地计算过程中,需要等到今年的5月份发布最终的数字。

    第二个问题,从自驾游消费的特征来看。我们知道自驾游的自主性、短期性、多样性,它的人群也发生了变化,地域以500公里以内的近距离的流动为主。虽然也有很多的俱乐部做专业长途的旅行,但从量上来讲,目前还是以大城市周边或城市群之间的中短距离的自驾为主。
  • 从自驾游用户的组织形式来看,这个组织主体不再是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游的形式,可能是4S店,也可能是汽车俱乐部等,甚至一个做教育培训的机构,有了这样的一个人群以后,也延伸到做自驾游的组织活动。所以它的主体是多元化的。
  • 自驾游的频次,目前5.4次的出游频率还比较主流,这和当前的两个长假加五个短假的度假模式密切相关。
  • 从出游的动机来看,可以发现,自驾游实际上是一种度假旅游,不再是以往的观光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来看,比如说去一个城市或者去田园、郊野。
  • 从组织方式来看,自驾游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自主出游,不需要组织的。俱乐部组织的其实占到自驾游的比例不是很高的。
  • 从信息获取的方式,其实可以看到,新媒体和网络媒体已经成为获取信息的主流方式。

    第三,从自驾游用户消费区域的分布来看。现在自驾游和传统旅游相比,它的出游是以中心城市驱动,沿着高速路向外辐射的这么一个发散状的地域消费的互动。自驾游是一程多站式的消费,所以它的不同在于,传统旅游在目的地有消费,在出行前有准备,可能只拉动两端的消费,现在自驾游可能是一个链条、一个消费的链条。所以从出发到中途,到目的地,整体都对经济有很大的带动。从驱动来说,从中心城市或者城市群,或者经济带向周边的城市或者农村,一些新兴景区,相对的景区和观光带以及重点景区的流动。

    根据这个图大致可以看出,现在自驾游活跃的程度,比如说上面一个图是高速公路的路网图,下面是我国的经济圈、城市群。其实就是以主要城市、中心城市驱动的,沿着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来流动的这样一个消费群体。它遵循着距离衰减的。但是如果根据自驾游用户的流向、流量和它距离的衰减的规律做一个推测的话,目前自驾游有47%的人集中在300公里以内,而300公里到500公里27%。如果用绝对人次来做推算,可以看出来这些人都流动去了哪里。根据300公里以内,比如说大中城市或城市群周边主要的业态,比如说农家乐、度假村、农业观光园等等,它是这样一个休闲度假的消费带,然后在300到500公里以内,基本上是大中城市之间的城市观光休闲,或者去古村镇这样的一些业态。500公里到800公里,基本上是一个跨省的相对长途的旅游,800公里以上往往集中在一些专项的探险或者是旅游观光带等等。

    它更大的一个消费在于间接拉动的产业,还有很强的创新消费潜力尚待挖掘,这个潜力有多大,现在说不清楚,可能还有更多的创新,更多的新型的产品出来。所以总体来看,这个消费是非常巨大的。

    如何认识自驾游当前发展的趋势呢?

    我觉得要考察技术背景、产业背景和市场背景——
  • 从技术背景来说,自驾游是汽车时代的产物,汽车的普及是自驾游产生的必备条件,所以未来的自驾游发展趋势,仍会围绕两大技术平台来发展:第一就是汽车技术,第二就是互联网技术。从美国发展的历史来看,它二三十年代,汽车进入家庭以后,开始有了休闲的需求,它和我们现在的自驾游需求一个很大的不同是,我们自驾游兴起的同时又遇到了移动互联的时代,所以它是互联网技术和汽车消费的潮流相互的作用,将来互联网改造整个旅游产业。
  • 从产业背景来看,它是制造业服务化趋势的体现,随着制造业竞争的白热化,它的后续服务,它的盈利的重心开始往服务延伸。
  • 从市场背景来看,国内旅游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散客化的时代。

    第一,散客化的时代就会产生评价的大众化与多元化。不再是一个权威的部门来评价一个景区的A级,一个酒店的星级。就像现在我们对于餐馆的评价要用大众点评是一样的,它是一种评价体系。在这种散客化的时代,这种评价体系开始显现它的力量。我认识一些旅游企业,自驾游相关企业的老总,正在开发这样的线路,开发这样的评价系统,就是我做一个平台,允许自驾游用户对这个景区来打分。大众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其实做到最登峰造极的,就是米其林公司,米其林餐厅指南是全世界都认可的一个标准。

    第二,散客化时代会导致市场的平台化和综合化。企业比如说美国AAA汽车协会,企业会有个平台,然后交易的双方在这个平台上,这个平台本身是有价值的,在这个平台上来交易,形成这个产业的链条,形成不同产业之间的合作。

    因此,可以说结合当前的移动互联的背景,自驾游的组织方式这样一个转变和当前这种信息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是有内在一致性的联系,甚至可以认为它就是网络时代、移动互联时代的最佳的一个旅游的组织方式。所以,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新生市场,它应该是一个对全行业,整个旅游行业要重新改造、重新来围绕自驾游用户来构建自己产业体系的一个体系的变革。


  • 第一,是对传统服务体系的挑战。自驾游用户的需求兴起后,对传统服务体系的挑战是非常大的。首先比如说景区体系,以前的A级景区,风景名胜区,古城等等,是不同的评价系统,综合构成了景区的这样一个体系。在这个景区体系里,对于自驾游客来说,他可能就是为了走那样一条路。比如说前几年兴起了比较热的“草原天路”,大家就是要走这样的一条路,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景点。所以这对原有的景区体系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并且自驾游发展以后,比如说滨海、滨湖延伸这样的观光道、绿道也在不断地发展起来,它到底算不算景区,是不是应该把这些地方也丰富到景区体系里面来,我觉得这就是对现有体系的很大挑战。
  • 第二,是对旅行社的挑战。旅行社想要切入自驾游领域,也曾经做过尝试,但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自驾游的玩法不同,甚至盈利模式都不一样。比如说现在的自驾车俱乐部已经实现了一个多元化的盈利体系,它是用自驾游来联合顾客,增加会员的黏性。然后同时为会员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来获取利润。和以往的旅行社来赚取景区的差价是完全不同的一种方法。所以这对于传统的旅行社在谋求转型,也提出一个很大的挑战。
  • 第三,是对住宿体系的挑战,现在把类似泡泡酒店、树屋这些都归结为非标准住宿,就是星级宾馆是一个标准住宿的话,这些都属于非标准住宿。这一块现在发展的特别的迅速,它对传统的酒店的星级的评定,传统的住宿的体系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 第四,是对交通体系的挑战,比如说原来的高速路、国道、乡村路就会成为自驾车一个旅游的道路,所以要把这些服务设施休闲化,然后构建一个可游、可休憩的这么一个观光的体系。这在传统的交通服务领域可能是不具备这个功能的。所以这两年大家也看到高速路服务区改造的热潮,在各地都有体现。

  • 第五,是对旅游零售业的挑战。比如以往我们只是购买一些当地的旅游纪念品,但是现在如果自驾出游,可能更多的是在购买当地的土特产。所以目前国家旅游局参加政策的咨询和论证,也在准备推出一些重点的工程,比如“后备箱工程”等等,或者“国家级的风景景观带”这样的一些工程,来构建新的自驾游的产品、自驾游的道路,或者是自驾游的商品,就是把它的土特产发觉出来,旅游带动农业进一步发展。成为旅游商品。
  • 第六,最后是对公共服务的挑战,自驾游对公共服务,它要求首先可以飞机、高铁和租车,是可以高效的、无缝化的连接,并且高效的转化。它要求不同的工具之间的高效、便捷的转换。公共服务体系,以前交通可能是交通,旅游可能是旅游,之间没有特别多的互通性。但现在人和车的需求统一以后,这两个独立的公共服务系统怎么来协调就成了一个问题。

    第二部分,就是自驾游目前最紧密相关的行业,它有最核心相关的行业,比如说营地就是一个,房车就是一个。也有相对松散的一个产业,因此最后会围绕自驾游需求性这么一个大的产业驱动。这里主要的一些产业,比如说俱乐部,比如说旅行社和电商,比如说汽车租赁,比如说保险产品等等。因为大家都是这个行业的从业者,都很清楚这个行业的态势。第二就是汽车俱乐部,第三就是房车和营地。第四就是保险和救援。第五就是相关产品装备。

    十三五期间政策利好。各地也纷纷都在报项目想要上更多的营地,发展自驾游相关的比如房车产业等等。政策机遇是非常好的,从这个可以看到,在2009年的时候,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的时候,它只提到了把房车装备纳入国家鼓励的项目,在十二五规划里面,只有重点区域里面,零星的提到了自驾游的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层面没有统一的提法。但2013年的时候,提到了自驾游产业的发展,2014年31号文件明确露营地的标准和房车上路标准。到2014年开始,我们就开始发现已经把自驾车、房车营地开始作为国内消费的一个重点。十三五期间,因为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从十三五期间整个政策的走向来看,无论是供给侧的改革、双创以及旅游行业内的旅游+的战略,或者是改善基础设施的革命,或者是全域旅游的推进,实际上对我们自驾游相关的领域,比如说营地,比如说公共服务的改善,比如说房车产业的发展,都是一个利好的政策。


    通过供给侧的完善和调整,满足碎片化、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自驾游的需求。现在的供给还是一个总部式的供给,还是分裂各个条块分割的这样一个体系的供给。但是需求完全都是碎片化、散客化了,所以实际上是供给某些程度上限制了当前自驾游领域的消费潜力的释放。所以应该围绕现在重点的产业,比如说既有的营地、房车制造、汽车租赁和俱乐部,以及救援等等既有的产业,来构建一个完全能够满足和覆盖自驾游客需要的新的体系。

    这个新的体系,我想包括这样几点——
  • 第一,新的管理体制,比如说3A的模式在体系里就没法来界定。可能这3A恰恰是为自驾游客的需求,能够把需求得到满足的一个企业的形态。但是在现在的组织形态,在体系里头没法来。所以在十三五期间,建立一个综合协调的体制,这是非常必要的。
  • 第二,产业的布局。比如营地的网络化,比如道路服务设施的分解点的布局等等,这是一个网络化的产业体系。
  • 第三,景观体系。这个景观体系不应该只包括景点,应该是一个丰富的多元的,比如说风光带,而且是分类的,比如有国家级的这样一些经典的自驾游线路,也有省级的,也有乡村公路等等的不同级别的自驾游的景观的体系,把更多的自驾游景观,纳入到整体的旅游的景观体系里面来。
  • 第四,公共服务。就是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的体系,这是一个基础的保障。

    怎么来实现新的格局、新的体系?我想有这样几个途径——
  • 第一解决改造提升。改造提升现在做得比较多的就是景区设施的改造和提升。比如在我们的调研中,有些景区开始对自驾游用户、散客做游客车辆统计系统,做起来了以后,它就很明确能够发现,我的游客来自于全国21个省,因为它从车牌就可以扫出来,然后21个省近距离的有多少,哪些是省内的,哪些是省外的,然后再做一个精准的营销,是非常有效的。所以有的景区已经在做这样的改造。
  • 另外就是高速路服务区的改造,很多省市也都开始休闲化的改造。还有就是随着电动汽车的应用,更多的应用一些企业推出充电桩和景区停车场的结合,说不要在既有的体系之外建立更多的营地,对现有的景区停车场,是不是可以增加一部分功能,实现一个小型营地功能?就是对现有的改造,比如对乡村旅游,或者是乡镇农业区等等,做一个提升和改造,来为自驾游客服务。
  • 另一个途径,就是弥补短板。在改造提升之外,面对自驾游这样的一个新的市场,其实还有很多业态,在国内是原来都没有的,现在近两年的发展变快了。比如说营地、俱乐部、房车等等,是一个全新的东西,进入国内发展没有多长时间,实际面临一系列问题,比如说虽然有房车上路标准进一步明确了。但是在执行的时候,可能还没有执行到位,现在房车可能还要各个地方去协调。比如说营地的性质问题,现在大家还说不清道不明,有人明确提出来把它归为一种非标准住宿,它是应该参照民宿的管理标准还是它是一个基础设施?所以这就牵扯到下一步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是怎么来要求,对它的管理,政策甚至补贴是以什么性质来划定,我觉得这些问题现在都还没有讨论清楚。比如说俱乐部经营的资质,旅游局可能对它没有行业监管。一些新的共享经济的新的业态出来以后,超出了原有的监管的范围。还有比如说营地目的地的标准,包括领队的标准,还有比如人才匮乏等等。这都是目前自驾游相关产业面临的一个很现实的制约。

    现在政策是利好,是一个很好的发展的机遇,自驾游相关的产业,包括营地产业,站在了一个风口上,但是能不能飞得起来,能不能飞得远,那实际取决于我们对模式的探讨,对性质的界定以及对政策的突破。
    从未来看,当前自驾游领域也有很多引入了共享经济的理念在做。但是共享经济引入之后,其实面临几个问题:第一,共享经济有两个必要条件,就是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当前还是不错的,但是它的信用的体系,这个信任,基于信任才会有这样的分享,所以这个还是相对来说是一个短板;第二,平台之间的信息分享,大家可能也注意到,如果是做协会,各个地区比如说东北的三省一区,东三省加内蒙,然后浙江那边华东的六省一市,各地方联合抱团发展。包括俱乐部的联盟也在增多,大家现在都在圈人、圈地,然后一个致命问题就是最后这些会员都有,这些人都在,但是互相之间、各个体系之间是割裂的。这需要未来很多协同,否则我们都做不大。第三个问题,就是它的安全性包括监管等等,还在一个政策的模糊的地带。未来我相信,也可能有更多共享经济的模式引入到我们的营地发展,引入到自驾游、租赁等等。需要探讨的问题还是很多。



    中国自驾游发展趋势如何?社科院为您细细详解2016-04-23 马聪玲 论驾
      关注论驾、加入建设传播中国汽车文化的队伍中来!



    编 者 按 自驾游作为新兴产业,在中国一直缺乏整体数据统计,由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与中国旅游车船协会每年发布的《中国自驾游发展报告》倍受业内外关注。日前,该报告作者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马聪玲博士在贵州黔西南州举行的“2016年中国汽车房车自驾产业论坛”详细介绍解读了中国自驾游发展动态及趋势,以下为主题发言摘要——

    在过去的四到五年,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和中国旅游车船协会开始对中国自驾游整体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对数据进行整理、调研,开始做《中国自驾游发展报告》。到目前为止,第三份报告即将在今年5月推出,我们每年对全国自驾游发展的态势、亮点、趋势都会做一个判断,做一个分析,都在这个报告里面。
    当初我们对报告的定位是:

  • 第一,它是一个渠道。依靠这个报告,借助车船协会作为行业协会的影响力,以及社科院作为国家级智库的政策影响力,来推动和引领国家自驾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 第二,它是一个平台。希望借助这个报告,来反映整个自驾游相关的行业,包括自驾游相关目的地的发展动态热点、创新模式等,都在这个平台上分享交流、整理推广。
  • 第三,它是一个社区。通过做这个报告过程中凝聚各方的力量,自驾游相关行业的发展,跟多个产业相关:有体育口的,有旅游口的,还有汽车行业的。所以,这个报告想做成一个大的社区、一个开放的社区,希望用它来凝聚人气,广交朋友。

    四五年前报告刚做的时候,从国家层面对自驾游相关产业没有明确的提法,甚至并不是很重视这个行业的发展。但是,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尤其今年春节以后,我发现这个气氛已经变得不同,微信朋友圈的自驾游天天都在刷屏,各种论坛、相关的协会以及各种各样的活动、创新的做法层出不穷。从国家层面,我们也得到了政策的鼓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旅游、自驾游的提法达到49个字,在这之前可能只提到旅游或者休闲,只是两个字,所以从政策层面,对自驾游相关产业的重视,今年终于把它树立为一个国家的战略和发展方向。自驾游面临一个很大的发展机遇,这也是我们这么多年经过努力,很欣喜看到这样一个政策的变化。

    有了四五年的积累以后,我发现我们的报告也开始有一定的影响力,业界广泛引用的22亿人次自驾游人数,包括一些对这个行业的判断,都是出自我们这个报告。

    今天就结合过去四五年我们做这个报告的一些数据、判断,包括我个人的看法,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 第一,自驾游用户需求是什么?现在讨论的是,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怎么适应需求的变化?我们选择了以自驾游这样一个较宽的口径,需求方这样一个视角来构建这个报告。我今天讲的主题就是,自驾游用户的服务发生了什么变化,可能我们直观的都感觉到它发生了变化,但是它具体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可能大家并不一定有很深入系统的思考,我们曾经在这方面做过一些尝试和努力。
  • 第二,目前产业的现状是怎么样?怎么为自驾游用户服务的?它的短板在哪里?怎么提升?
  • 第三,如何适应当前自驾游用户的需要?政府也好,目的地也好,各个相关产业也好,应该构建起一个什么样的管理体制?构建起什么样的产业体系和公共服务的体系,才能够完全满足这样的需要?

    第一个问题,自驾游是一个新兴的市场。从市场消费规模来看,2013年是17.3亿人次,到了2014年迅速增长为22亿人次,发展势头是比较快的。2015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次达到40亿,比2014年增长10%。最近很多的新老朋友都在问2015年最终的数字确定了没有?很遗憾地告诉大家,我们目前还在紧张地计算过程中,需要等到今年的5月份发布最终的数字。

    第二个问题,从自驾游消费的特征来看。我们知道自驾游的自主性、短期性、多样性,它的人群也发生了变化,地域以500公里以内的近距离的流动为主。虽然也有很多的俱乐部做专业长途的旅行,但从量上来讲,目前还是以大城市周边或城市群之间的中短距离的自驾为主。
  • 从自驾游用户的组织形式来看,这个组织主体不再是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游的形式,可能是4S店,也可能是汽车俱乐部等,甚至一个做教育培训的机构,有了这样的一个人群以后,也延伸到做自驾游的组织活动。所以它的主体是多元化的。
  • 自驾游的频次,目前5.4次的出游频率还比较主流,这和当前的两个长假加五个短假的度假模式密切相关。
  • 从出游的动机来看,可以发现,自驾游实际上是一种度假旅游,不再是以往的观光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来看,比如说去一个城市或者去田园、郊野。
  • 从组织方式来看,自驾游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自主出游,不需要组织的。俱乐部组织的其实占到自驾游的比例不是很高的。
  • 从信息获取的方式,其实可以看到,新媒体和网络媒体已经成为获取信息的主流方式。

    第三,从自驾游用户消费区域的分布来看。现在自驾游和传统旅游相比,它的出游是以中心城市驱动,沿着高速路向外辐射的这么一个发散状的地域消费的互动。自驾游是一程多站式的消费,所以它的不同在于,传统旅游在目的地有消费,在出行前有准备,可能只拉动两端的消费,现在自驾游可能是一个链条、一个消费的链条。所以从出发到中途,到目的地,整体都对经济有很大的带动。从驱动来说,从中心城市或者城市群,或者经济带向周边的城市或者农村,一些新兴景区,相对的景区和观光带以及重点景区的流动。

    根据这个图大致可以看出,现在自驾游活跃的程度,比如说上面一个图是高速公路的路网图,下面是我国的经济圈、城市群。其实就是以主要城市、中心城市驱动的,沿着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来流动的这样一个消费群体。它遵循着距离衰减的。但是如果根据自驾游用户的流向、流量和它距离的衰减的规律做一个推测的话,目前自驾游有47%的人集中在300公里以内,而300公里到500公里27%。如果用绝对人次来做推算,可以看出来这些人都流动去了哪里。根据300公里以内,比如说大中城市或城市群周边主要的业态,比如说农家乐、度假村、农业观光园等等,它是这样一个休闲度假的消费带,然后在300到500公里以内,基本上是大中城市之间的城市观光休闲,或者去古村镇这样的一些业态。500公里到800公里,基本上是一个跨省的相对长途的旅游,800公里以上往往集中在一些专项的探险或者是旅游观光带等等。

    它更大的一个消费在于间接拉动的产业,还有很强的创新消费潜力尚待挖掘,这个潜力有多大,现在说不清楚,可能还有更多的创新,更多的新型的产品出来。所以总体来看,这个消费是非常巨大的。

    如何认识自驾游当前发展的趋势呢?

    我觉得要考察技术背景、产业背景和市场背景——
  • 从技术背景来说,自驾游是汽车时代的产物,汽车的普及是自驾游产生的必备条件,所以未来的自驾游发展趋势,仍会围绕两大技术平台来发展:第一就是汽车技术,第二就是互联网技术。从美国发展的历史来看,它二三十年代,汽车进入家庭以后,开始有了休闲的需求,它和我们现在的自驾游需求一个很大的不同是,我们自驾游兴起的同时又遇到了移动互联的时代,所以它是互联网技术和汽车消费的潮流相互的作用,将来互联网改造整个旅游产业。
  • 从产业背景来看,它是制造业服务化趋势的体现,随着制造业竞争的白热化,它的后续服务,它的盈利的重心开始往服务延伸。
  • 从市场背景来看,国内旅游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散客化的时代。

    第一,散客化的时代就会产生评价的大众化与多元化。不再是一个权威的部门来评价一个景区的A级,一个酒店的星级。就像现在我们对于餐馆的评价要用大众点评是一样的,它是一种评价体系。在这种散客化的时代,这种评价体系开始显现它的力量。我认识一些旅游企业,自驾游相关企业的老总,正在开发这样的线路,开发这样的评价系统,就是我做一个平台,允许自驾游用户对这个景区来打分。大众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其实做到最登峰造极的,就是米其林公司,米其林餐厅指南是全世界都认可的一个标准。

    第二,散客化时代会导致市场的平台化和综合化。企业比如说美国AAA汽车协会,企业会有个平台,然后交易的双方在这个平台上,这个平台本身是有价值的,在这个平台上来交易,形成这个产业的链条,形成不同产业之间的合作。

    因此,可以说结合当前的移动互联的背景,自驾游的组织方式这样一个转变和当前这种信息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是有内在一致性的联系,甚至可以认为它就是网络时代、移动互联时代的最佳的一个旅游的组织方式。所以,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新生市场,它应该是一个对全行业,整个旅游行业要重新改造、重新来围绕自驾游用户来构建自己产业体系的一个体系的变革。


  • 第一,是对传统服务体系的挑战。自驾游用户的需求兴起后,对传统服务体系的挑战是非常大的。首先比如说景区体系,以前的A级景区,风景名胜区,古城等等,是不同的评价系统,综合构成了景区的这样一个体系。在这个景区体系里,对于自驾游客来说,他可能就是为了走那样一条路。比如说前几年兴起了比较热的“草原天路”,大家就是要走这样的一条路,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景点。所以这对原有的景区体系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并且自驾游发展以后,比如说滨海、滨湖延伸这样的观光道、绿道也在不断地发展起来,它到底算不算景区,是不是应该把这些地方也丰富到景区体系里面来,我觉得这就是对现有体系的很大挑战。
  • 第二,是对旅行社的挑战。旅行社想要切入自驾游领域,也曾经做过尝试,但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自驾游的玩法不同,甚至盈利模式都不一样。比如说现在的自驾车俱乐部已经实现了一个多元化的盈利体系,它是用自驾游来联合顾客,增加会员的黏性。然后同时为会员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来获取利润。和以往的旅行社来赚取景区的差价是完全不同的一种方法。所以这对于传统的旅行社在谋求转型,也提出一个很大的挑战。
  • 第三,是对住宿体系的挑战,现在把类似泡泡酒店、树屋这些都归结为非标准住宿,就是星级宾馆是一个标准住宿的话,这些都属于非标准住宿。这一块现在发展的特别的迅速,它对传统的酒店的星级的评定,传统的住宿的体系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 第四,是对交通体系的挑战,比如说原来的高速路、国道、乡村路就会成为自驾车一个旅游的道路,所以要把这些服务设施休闲化,然后构建一个可游、可休憩的这么一个观光的体系。这在传统的交通服务领域可能是不具备这个功能的。所以这两年大家也看到高速路服务区改造的热潮,在各地都有体现。

  • 第五,是对旅游零售业的挑战。比如以往我们只是购买一些当地的旅游纪念品,但是现在如果自驾出游,可能更多的是在购买当地的土特产。所以目前国家旅游局参加政策的咨询和论证,也在准备推出一些重点的工程,比如“后备箱工程”等等,或者“国家级的风景景观带”这样的一些工程,来构建新的自驾游的产品、自驾游的道路,或者是自驾游的商品,就是把它的土特产发觉出来,旅游带动农业进一步发展。成为旅游商品。
  • 第六,最后是对公共服务的挑战,自驾游对公共服务,它要求首先可以飞机、高铁和租车,是可以高效的、无缝化的连接,并且高效的转化。它要求不同的工具之间的高效、便捷的转换。公共服务体系,以前交通可能是交通,旅游可能是旅游,之间没有特别多的互通性。但现在人和车的需求统一以后,这两个独立的公共服务系统怎么来协调就成了一个问题。

    第二部分,就是自驾游目前最紧密相关的行业,它有最核心相关的行业,比如说营地就是一个,房车就是一个。也有相对松散的一个产业,因此最后会围绕自驾游需求性这么一个大的产业驱动。这里主要的一些产业,比如说俱乐部,比如说旅行社和电商,比如说汽车租赁,比如说保险产品等等。因为大家都是这个行业的从业者,都很清楚这个行业的态势。第二就是汽车俱乐部,第三就是房车和营地。第四就是保险和救援。第五就是相关产品装备。

    十三五期间政策利好。各地也纷纷都在报项目想要上更多的营地,发展自驾游相关的比如房车产业等等。政策机遇是非常好的,从这个可以看到,在2009年的时候,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的时候,它只提到了把房车装备纳入国家鼓励的项目,在十二五规划里面,只有重点区域里面,零星的提到了自驾游的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层面没有统一的提法。但2013年的时候,提到了自驾游产业的发展,2014年31号文件明确露营地的标准和房车上路标准。到2014年开始,我们就开始发现已经把自驾车、房车营地开始作为国内消费的一个重点。十三五期间,因为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从十三五期间整个政策的走向来看,无论是供给侧的改革、双创以及旅游行业内的旅游+的战略,或者是改善基础设施的革命,或者是全域旅游的推进,实际上对我们自驾游相关的领域,比如说营地,比如说公共服务的改善,比如说房车产业的发展,都是一个利好的政策。


    通过供给侧的完善和调整,满足碎片化、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自驾游的需求。现在的供给还是一个总部式的供给,还是分裂各个条块分割的这样一个体系的供给。但是需求完全都是碎片化、散客化了,所以实际上是供给某些程度上限制了当前自驾游领域的消费潜力的释放。所以应该围绕现在重点的产业,比如说既有的营地、房车制造、汽车租赁和俱乐部,以及救援等等既有的产业,来构建一个完全能够满足和覆盖自驾游客需要的新的体系。

    这个新的体系,我想包括这样几点——
  • 第一,新的管理体制,比如说3A的模式在体系里就没法来界定。可能这3A恰恰是为自驾游客的需求,能够把需求得到满足的一个企业的形态。但是在现在的组织形态,在体系里头没法来。所以在十三五期间,建立一个综合协调的体制,这是非常必要的。
  • 第二,产业的布局。比如营地的网络化,比如道路服务设施的分解点的布局等等,这是一个网络化的产业体系。
  • 第三,景观体系。这个景观体系不应该只包括景点,应该是一个丰富的多元的,比如说风光带,而且是分类的,比如有国家级的这样一些经典的自驾游线路,也有省级的,也有乡村公路等等的不同级别的自驾游的景观的体系,把更多的自驾游景观,纳入到整体的旅游的景观体系里面来。
  • 第四,公共服务。就是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的体系,这是一个基础的保障。

    怎么来实现新的格局、新的体系?我想有这样几个途径——
  • 第一解决改造提升。改造提升现在做得比较多的就是景区设施的改造和提升。比如在我们的调研中,有些景区开始对自驾游用户、散客做游客车辆统计系统,做起来了以后,它就很明确能够发现,我的游客来自于全国21个省,因为它从车牌就可以扫出来,然后21个省近距离的有多少,哪些是省内的,哪些是省外的,然后再做一个精准的营销,是非常有效的。所以有的景区已经在做这样的改造。
  • 另外就是高速路服务区的改造,很多省市也都开始休闲化的改造。还有就是随着电动汽车的应用,更多的应用一些企业推出充电桩和景区停车场的结合,说不要在既有的体系之外建立更多的营地,对现有的景区停车场,是不是可以增加一部分功能,实现一个小型营地功能?就是对现有的改造,比如对乡村旅游,或者是乡镇农业区等等,做一个提升和改造,来为自驾游客服务。
  • 另一个途径,就是弥补短板。在改造提升之外,面对自驾游这样的一个新的市场,其实还有很多业态,在国内是原来都没有的,现在近两年的发展变快了。比如说营地、俱乐部、房车等等,是一个全新的东西,进入国内发展没有多长时间,实际面临一系列问题,比如说虽然有房车上路标准进一步明确了。但是在执行的时候,可能还没有执行到位,现在房车可能还要各个地方去协调。比如说营地的性质问题,现在大家还说不清道不明,有人明确提出来把它归为一种非标准住宿,它是应该参照民宿的管理标准还是它是一个基础设施?所以这就牵扯到下一步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是怎么来要求,对它的管理,政策甚至补贴是以什么性质来划定,我觉得这些问题现在都还没有讨论清楚。比如说俱乐部经营的资质,旅游局可能对它没有行业监管。一些新的共享经济的新的业态出来以后,超出了原有的监管的范围。还有比如说营地目的地的标准,包括领队的标准,还有比如人才匮乏等等。这都是目前自驾游相关产业面临的一个很现实的制约。

    现在政策是利好,是一个很好的发展的机遇,自驾游相关的产业,包括营地产业,站在了一个风口上,但是能不能飞得起来,能不能飞得远,那实际取决于我们对模式的探讨,对性质的界定以及对政策的突破。
    从未来看,当前自驾游领域也有很多引入了共享经济的理念在做。但是共享经济引入之后,其实面临几个问题:第一,共享经济有两个必要条件,就是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当前还是不错的,但是它的信用的体系,这个信任,基于信任才会有这样的分享,所以这个还是相对来说是一个短板;第二,平台之间的信息分享,大家可能也注意到,如果是做协会,各个地区比如说东北的三省一区,东三省加内蒙,然后浙江那边华东的六省一市,各地方联合抱团发展。包括俱乐部的联盟也在增多,大家现在都在圈人、圈地,然后一个致命问题就是最后这些会员都有,这些人都在,但是互相之间、各个体系之间是割裂的。这需要未来很多协同,否则我们都做不大。第三个问题,就是它的安全性包括监管等等,还在一个政策的模糊的地带。未来我相信,也可能有更多共享经济的模式引入到我们的营地发展,引入到自驾游、租赁等等。需要探讨的问题还是很多。



    来源:房车江湖旅行网




    欢迎光临 Discuz! Board (http://sky.jingzhang2022.net/)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