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标题: 中国校外儿童美术精品课例 丛书 出版啦! [打印本页]

作者: ljdx123    时间: 2017-4-27 14:55
标题: 中国校外儿童美术精品课例 丛书 出版啦!
  • 没关注者点上加关注,免费获得全国最大艺微库,可回看错过的精彩!
  • 看完点右上角图标,分享到 朋友圈,让你的朋友也可享受这艺术盛宴!
    中国校外儿童美术精品课例——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组编,西南大学出版社最新出版。全国12家校外美术教育机构,每个机构一本精选课例!
    共12本/套。

    红黄绿蓝各3册













    里面课例选样:



    经验,抑或课程?
    尹少淳
    课程是组织化的教学内容,一直被认为是学校课程的专利。为了使之更加丰富,且适应不同的学习对象,体现不同的价值,有人又将其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课程与经验究竟是何种关系呢?经验肯定是课程的前辈,没有经验大抵没有课程,但课程应该是比经验更加正式也更严谨的课程组织。将经验纳入课程的范畴,并与学科课程相区别,大概是既不舍其独特的价值,又承认其与学科课程的不同。
    在大多数时代,美术教育并没有实现严格意义的课程组织化,也就是说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处于一种自由的状态。1957年发生的一件事促进了学校美术课程组织化的改变和发展。
    那一年正处在冷战的背景下,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震动了美国朝野,并由此引发了美国的一场影响深远的课程改革运动。当时,著名的美国课程专家布鲁纳提出了“科目结构”的概念,意即学校的课程应该按照其所依托的学科原有的结构来建构。这一理念从根本上颠覆了杜威倡导的儿童中心的理念,学生身心发展的逻辑从课程建构中被清理出去。在这种情势下,美国美术教育界出现了一个名叫巴肯的代言人。他也沿着这一思路,努力建构美术课程,但他发现,无论如何,美术课程都不能像科学类学科,比如物理,那么“严谨”。尽管如此,他依然不愿意承认美术教学内容是松散的、随便的。经过努力思考和探索,他提出美术课程由美术创作、美术史和美术批评三大部分组成。这是著名的“DBAE”(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的“前世”。另一个美国美术教育家格内尔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美学”之后,形成了巴肯课程的“今生”。
    就学校美术教育而言,课程的构建、调整和完善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相对于校外美术教育机构而言,业界还存在不同的认识。这种认识,不止在校外,其实在校内也曾经讨论过。20世纪60年代,美国也有人对学科定向不以为然,艺术教育运动的倡导者就坚持艺术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种经验。因为学科有基本概念、原理、组织,而经验是生活的、鲜活的、个体的、零散的;学科可以教授,而经验只可体会,必须通过创作实践才能获得。
    但我想说的是,在全部的学校课程中,美术课程一定比其他“学科课程”的结构要“松散”;在美术课程中,校外的课程一定比校内的课程结构要“松散”。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校外美术不需要课程,而只是一些随意的活动和经验。事实上,近些年在中国,由于受到校内课程改革的刺激和影响,积极地探索和建构课程已经成为校外美术教育的一种普遍现象,而且诞生了很多优秀的课程。校外美术教育机构参与建构课程至少有这么几个好处:其一,有助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其二,有助于使教学内容结构化;其三,有助于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身心特征和社会生活相联系;其四,有助于针对课程内容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其五,有助于深入思考课程组织的上位理念和思想;其六,有助于让更多的从业者形成课程意识和建构课程的能力。
    基于以上的“有助于”,我们鼓励更多的校外美术教育机构,关注美术本体,借鉴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钻研课程理论,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和特点,编写出具有鲜明个性和特色的少儿美术课程。以涓流入海的执着,丰富校外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而促进中国校外美术教育的整体发展,为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竭尽绵薄之力。为此,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术委员会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襄助下,组织编写并出版了这套校外美术教育机构的美术课程。除了展示各自的教学理念和课程特色之外,也期待通过他们的引领,让更多的机构关注少儿美术教育的课程问题,并通过建构和完善课程,获得更大的教学效益。
    当然,我依然不主张校外美术教育机构的课程建构像校内课程那么“严谨”,而是鼓励不同校外美术教育机构保持自己的开放性、灵活性、鲜活性和张力,否则校外美术教育机构天赋的优势将丧失殆尽。倘若此,又何苦呢?
    需要购买请留言!




    欢迎光临 Discuz! Board (http://sky.jingzhang2022.net/) Powered by Discuz! X3.1